哪些沟通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日常交际中的status game | 地位游戏思维

—— 知己知彼的社交诀窍

这一种思维方式,曾经让 23 岁的我醍醐灌顶、顿悟交际中的很多困惑。

通过它,我一步步学习如何展示自信、说话让别人舒服、辨别优质的朋友,在异国保持高质量的人脉;这些收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极有帮助,在我申请博士、DIY 英国创业签证时,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把这个藏了好多年的独特角度分享出来,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启示。

回答有点长哈,目录在此:

一、Status 的定义

二、Status Game 的跷跷板规则

三、Status Game 的日常用法


我打死也没想到,会从戏剧课得到人生思考。

研究生在音乐学院读的。

学校的戏剧系更有名,据说是全英国最强之一。有一次纯好奇,溜去听戏剧表演课。

那堂课,提到了即兴剧之父 Keith Johnstone 的著作《即兴与剧场》

我呢,也偷学到了 status/地位 这个概念。


Keith Johnstone 的著作《即兴与剧场》

Johnstone 在书中提到,他一开始只是纳闷,为什么很日常的对话,上台效果却非常不真实、无生机。

纯属偶然,发现了辣眼睛的表演里面有【 status 缺失】这个 bug。

而他的学生开始学习 status 后,水平顿时升华了:

The scenes became ‘authentic’, and actors seemed marvelously observant.
场景一下「真实」起来;演员们也表现出吓死人的敏锐洞察力。

那么,这个神奇的 status 到底是啥?

一、Status 定义

status 的字典解释为:由头衔、阶级、身份、财富和产业决定的社会地位。

每个社会都有它既定的地位等级,正如《寄生虫》里面展现的一样。

《寄生虫》电影中,传说意指地位的阶梯

但是!在 Johnstone 的书中却不能这么理解:

Johnstone 的概念:
Status 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地位;而是基于在你认为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由你的言行举止反映的、随时会变的相对值。

绕么?没关系,我给你拎出两个要点:

一、status ≠ 你的身份,而是你的言行举止;
二、你觉得自己多有价值,你展现的 status 也就有多高。

所以,展现 status 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动作、语言、声调、姿势、呼吸、触碰、眼神……等等。

另外,status 其实不需要跟你的社会地位对等;甚至可能是冲突的。

很多影视、文艺作品的戏剧性,就是靠 status 与社会地位的冲突创造出来的。

比如韩剧:

像《魔女游戏》中高高在上的“商场女强人“,无数次被撒泼打诨的男主气得哽喉、status 暴跌;

或是《宫》中平民女主一夜成为王妃,内心的 status 跟不上高贵身份、从而发生的一系列尴尬;

还有那些各式各样的 status 和社会碰撞之下的爱情、婆媳、家庭关系……

观众看得非常爽 → 对韩剧欲罢不能。

我最爱的金三顺,就是一个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是自我 status 很高的女纸

比如各大经典名著: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晴雯;

长得肥头大耳、嘴却毫不饶人的猪八戒;

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悲剧、失意却不失派头的君王;

……

Stephen Yoakam 演的李尔王

再比如喜剧、小品相声大师们,哪个不是玩 status 的高手:

“白云大妈”外强中干的 status;

卓别林的小人物、高 status;

还有《美国家庭滑稽录像》中各种摔跤出丑、牺牲 status 博君一乐的平民英雄们;

……

卓别林大师经典的「卡进机器」

好了跑题了,一说我就来劲了。

这些是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用法。那么生活中的你我,是如何用 status 的呢?

本文部分举例节选自《即兴与剧场》一书。现在暂时没有中文版,所以全是我逐字逐句翻译的,请支持我的手脑劳动,赏一枚赞吧。

二、跷跷板规则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人们的 status 都不是固定的;日常交流中,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调整、重置、甚至翻转

这就叫 status game。

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跷跷板。

来源:Fit Yourself Club

一个人的 status 高了,注定有另一个人的 status 变低;反之亦然。

基本玩法示例:

你损我了,你就抬高了,我就拉低了;我赞自个儿,我就抬高了,你就拉低了。

特殊作弊玩法:

抱别人大腿、跟他坐在跷跷板的同一边,与 ta 同上(同下)。

比如:说自己跟某某明星很熟的人啦,吹自己同学多牛掰的人啦……他想表示的其实是,自己的 status 也跟着这些牛人升到天上了。

好了我不再哔哔,再给你看两个对话,你就更明白啦。

例子一 [1]

我曾让一个学生 A 在一次表演中,拉低他自己的 status 。他走上台说:

A:你在读什么书?
B:战争与和平。
A:哎,那是我最喜欢的书!

全班哄笑,A 惊呆。我叫他拉低自己的 status,他做出来的效果却恰恰是相反。

例子二

我帮 A 改了一下对白,让他再试一次。

A:你在读什么书?
B:战争与和平。
A:我一直很想读它!

A 总算意识到,他在例子一中的话,其实在暗示自己读过这本书好多次,制造了“文化优越感“,从而拉高了自己的 status。

仔细想想,身边是不是有好多这样的人:

不管是谁在说话, ta 总能把话题抢到自己那儿去;

不管说什么话题,ta 都能评头论足;

不管有多少人,ta 开口就要所有人听他一个人。

这就是典型的“粘在跷跷板顶端不肯下来”的无良玩家。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搞懂 status 的意思啦?

你可能会问,这跟我有嘛关系?

别急嘛,读下去。

三、Status Game 的日常用法

我偷听完这堂课以后,觉得 status 这个概念太好玩儿了,于是日思夜想,以致走火入魔,开始癫狂地分析家人、朋友、同学、所有人的对话。

正是这一段时间的魔性思考,让我开始领悟到它的实用性。

四个字:知己知彼。

知己: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
知彼:认识周围人的相处模式。

Johnstone 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学生的真实反馈,都很有趣,我摘几个跟你分享[2]

Sense of domination when I hold eye contact. Almost a pride in being able to look at someone else and have them look away.
保持目光接触时的王者感。盯着别人直到他们移开视线,还蛮值得骄傲的。
I find that when I slow my movements down I go up in status.
我发现我动作慢了,status 就高了。
Well, my boy friend is now smarter than me, and I usually respect his knowledge, but often I find his high status a nuisance. Perhaps I should seek someone I consider I’m on the same level with?
昂,我男朋友比我聪明,我也尊重他的学识,但是我很烦他的高 status。我现在是不是该换一个跟我 status 更相近的男友了?
I felt as if all the world had suddenly been revealed to me. I realise that when I talk to people, my attitude of inner feeling is almost talking down to them.
我觉着整个世界都清明了。我意识到我跟人说话的时候,我内心的态度差不多都是高人一等的。

酷不酷。你现在肯定也想玩 status game 对不对!

作为资深玩家,根据多年游戏经验,我送你三个小白步骤:

第一步、分析

我们这个年代,打开手机、电脑、平板,随便就能找到无数电视电影作品,这些都是适合用来做 status 分析的好素材。可以找一些惹众怒、或典型的角色来研究,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试着分析他们的人设是怎么利用 status 造就出来的。

第二步、聆听

像研究戏剧对白一样,检视日常对话吧。

多听身边人的对话,学会做聆听者。

听的同时动脑,想想这两人的初始 status 值;

然后根据他们的话语、手势、语气,判断 status 的变化程度、谁在玩什么样的 status game;

谈话结束后,对比初始值,看看这个谈话如何改变了他们的 status。

第三步、试水~~

实践出真知。

沉浸在 status 分析之后,你可以试试自己用啦。

开始先跟比较不熟悉的人试,压力不会那么大。试着用不同的抬高、拉低手法,看他们的反应。

良心提醒:不管怎么玩,千万别一直损别人。损完别人记得把人再抬高、或者自己自动往下降哦。


最后:

对 status 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 高情商对话的神器。

我知道它不是万能的,我知道它只是一个不同的思路,但我的确是受益匪浅。

希望你也一样,清醒地说话,对他人和自己的 status 负责,保持健康有趣的人际关系,划走之前点个赞支持一下我。

我也期待你解锁更多好玩儿的 status games,欢迎来评论区分享。

保命提醒:请勿随意指出其他人的 status game,他们不仅听不懂,还会觉得你四不四撒,甚至会恼羞成怒;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轮椅快递到了我得爬去开门了。

 

参考

  1. ^出自《即兴与戏剧》36-7 页
  2. ^Ibid. 4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