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东西很贵,爸妈买不起,不是不想给你买」?(分解贵和让孩子由事物到逻辑理解价值)

先说几个坑,别踩。

一是哭穷——引起低自尊

二是诋毁商品不咋地——否定孩子眼光

三是道德绑架孩子不懂事——引起孩子自我怀疑、讨好

实话实说。你哪里不是不想?就是不想啊。

你觉得贵,所以你不想买啊。

“买不起”只是个借口。“觉得太贵不值”才是真实想法。

你“觉得不值”,孩子“觉得值”。才会出现你“不想买”,孩子“想买”。

所以,值不值,是你们需要探讨的。

而这个话题的出现,是一个绝佳的财商教育机会!

手把手带着孩子,分以下几方面看:

一、有多喜欢?

跟成年人谈恋爱一样,有的异性,你一见他就啥标准都忘脑后了,恋爱脑一上头,连思考都来不及了。

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面对喜欢的事儿,更是容易上头。

如果孩子对这个东西念念不忘,你强行斩断,哪怕你整一堆词儿,只要不是真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那就是虚伪的说教,以达到你“不想买”的目的。

所以,你得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从上头,转变为理性思考。

因此,第一步,问孩子:

“宝贝,你是特别喜欢这个吗?”

孩子肯定脑袋点的跟小鸡啄米一样。

“可以告诉妈妈,你都喜欢他什么地方吗?妈妈觉得宝贝看中的东西,肯定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这时候,孩子会开始列举,这个玩具哪里好,哪里妙,哪里呱呱叫。

恭喜你,孩子开始进入“有多喜欢”的思考了。

他会为了告诉你这个东西有多好,而认真组织语言。

这一步,从通用能力上,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财商教育上,引导了孩子在购买物品之前,理性思考。

而当孩子思考优点的时候,一些产品缺点可能也会瞬时暴露。

甚至有一部分孩子,说着说着演示起来,弄了两下,觉得也没想象中那么好。主动说,还是不要了。

但无论那种情况,从“上头”到“思考”这一步,完成。

二、有多持久?

持久,说白了就是这东西能用多久。

一个东西,鼓捣两下子就不玩了。那这就实在没必要花高价来买。

但如果一个东西,鼓捣好长时间都不够。甚至每天抱着睡觉,孩子看着就高兴。那买个略贵的也可以接受。

从财商教育角度,让孩子明白物品的价值标准之一,就是:

「对你而言」的持久性。

这种持久性包括了:可玩性,产品质量,个人喜好……

比如我儿子,很喜欢动手操作的东西。变形金刚、乐高、做实验……这类东西就是他的心头爱。

每次买回来,都会鼓捣好长时间。虽然有时玩一段时间,会“移情别恋”玩别的。但过段时间,又会玩回来。

可即便如此,每次他有相中的新的操作类玩具,我还是会请他看看这个玩具的可玩性,产品质量,以及预测一下自己会玩多久。

如果他经过考虑,觉得这玩具持久性可以,而且很想买,我就会把这玩具纳入到后续的购买清单里。

你可能要问:购买清单?还不直接买吗?

是的。先纳入购买清单,因为,我还要带孩子体验,父母购买物品的真实过程。

三、有没有更优惠的价格?

当有喜欢的东西想买,无论在实体店看到的,还是在网上看到的。我都会引导孩子看看价格。

10元,50元,100元,几百元,上千元,都让孩子亲自看看。

时间长了,孩子对各类物品的价值,就会有个大致了解。

比如:

小零食,一包基本10元档位上下;
冰棍,除了雪糕刺客,基本都是几块钱;
乐高或变形金刚,小型的或普通品牌的几十块,大型的或名牌的几百块;
饭店吃饭比在家吃饭贵,人均几十、一百、甚至几百都有可能;
各种孩子选的兴趣班,线下比线上贵,一节课一两百很普遍……

有了日常对价格的积累,对于这东西贵不贵,孩子自己心里会有个估值。

如果突然有一个商品,在估值区间里偏高,比如一个变形金刚500块。孩子自己就知道,这价格贵了。这时一起讨论价格贵,就顺理成章。

为了解决“贵”这个问题,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价格对比。

现在网购发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比价软件、系统,看历史价格。

还有一些类似“什么值得买”的比价网站。里面可以直观呈现,这个产品“值不值”。

通过看商品的历史价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目前这商品处于一个什么区间。

如果在实体店,也可以搜索到网上的价格,让孩子看到差价。

此外,如果家里有网购过类似的,这个商品和家里同类商品的价格差价,也可以找出网上购买记录给孩子看。

这样一来,「你认为“贵”」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打折、做活动、线上线下差价,同类商品差价等方式「被孩子“看到”」。

而且,这是客观事实,并没有夹杂父母的“想法”(比如父母“觉得”孩子不懂事,父母“觉得”孩子总是乱花钱等等)。因此,也不会引发冲突。

四、是否愿意为攒钱等待?

当“贵”的客观事实被看到,就可以顺利引出下一个话题“等待”。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时,需要及时反馈(不一定是物质反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拥抱也算数)。

当孩子要一个并不急需、客观上可买可不买的商品的时候,而此刻价格又偏高。

如果父母轻飘飘一句:贵,买不起。

孩子只会觉得父母假。

孩子也会长大,他以后也会挣工资。

他会知道,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东西,都不至于贵到买不起。

客观事实是:能买,只是买了这个,别的吃喝用度就会受影响。

这时候,告诉孩子一个知识点:我们每个月赚到的钱,应该分成几份?

1.家庭日常开销;2.给自己的消费;3.给家人朋友的消费;4.存银行;5.钱生钱(投资理财)。

这件事,从小就可以告诉孩子。

家庭日常开销:指的就是咱们吃穿用度,保证我们的日常生活;

给自己的消费:指的就是给自己买些自己喜欢的。很多人赚钱之后就知道攒着,一点不享受。那么赚钱的意义不就成了看一串数字蹭蹭增长?生活里,总要奖励给自己点糖吃。

给家人朋友的消费:指的就是心里揣着重要的人,让亲情爱情友情都感受到温暖。虽然钱不是全部,但懂得花钱,懂得观察别人需求,花钱花到别人心坎上,也是让感情升温重要的一部分。

存银行:指的就是低风险的存款,给自己一块稳定保障。

钱生钱:指的就是学会用投资理财的方法,获得复利。把资产做一些整合。让资产分散在包括低风险理财,中高风险的基金股票,以及固定资产中。不追涨杀跌,而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保持好的心态。

孩子知道这些之后,反而心里对花钱坦然不焦虑,心里会一直有别人(家人朋友),金钱观念不自私。

而且,对于这次购买的物品,他就更容易理解,所谓的“贵”,只是超过了以父母为主体的“给家人朋友”(孩子是父母的家人)的预算。

因此并不是买不起,只是这一个项目超预算了。

这时候跟孩子说:

看到宝贝喜欢这个东西,妈妈也希望给你买到。可看价格稍有点贵。妈妈工资每个月会发一次,可这个月把工资拆成几份之后,预算超支了。但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对吗?

你会看到孩子咔咔点头。

你继续:

那好,宝贝,你看咱们这样好吗?妈妈最近努力加加班,赚点加班费。你也配合妈妈一起,妈妈努力工作,你每天自己做一下作业、复习预习,这样妈妈能把精力多放一些在工作。等下个月拿工资的时候,妈妈就一定能给你买了。

几句话,一方面孩子了解了工资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孩子明白了妈妈是理解并愿意给他买他喜欢的东西的;再一方面孩子意识到买这个东西,他需要配合妈妈一起努力。

在不买和延迟买两者之间,孩子大概率会选择延迟买。

于是孩子就有机会体验经过努力和等待之后买到的满足感。这也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

而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即便一个月,还觉得超预算,那可以再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时间。

这个贵的东西,就成了免息分期。

你甚至还可以在网上查一下,在相对优惠的时候,提前给孩子买下,然后给孩子一个惊喜。告诉他网上打折了,妈妈提前给买好了。

孩子直接体验到,价格低的时候买,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东西。

这时孩子对于物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值虽然不变(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但价格会波动——印象更深刻。

整个过程,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财商知识,让孩子体验了延迟满足,亲子关系也只会有增无减。

写在最后

钱这件事上,不要骗孩子。

更不要为了圆谎,给孩子哭穷、诋毁孩子审美、道德绑架孩子。

觉得贵,就解决贵,而不是解决孩子。

记得某评论区的一句戏言:“这东西贵,不是这东西的缺点,是我的缺点。”

坦然面对价格偏高暂时不能购买,引导孩子理性面对购物欲,只要用对方法,亲子关系不仅不会变差,反而会因为诚实且共同努力的过程而更加坚固。

大多数时候,贵的往往不是物品,而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改变认知和沟通方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