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批判性阅读?(阅读的心态、选择、流程、忌讳和经验及PQ4R阅读法)

绝大部分人去电影院看电影,都只是像普通的观众一样,被动地坐在椅子上,观赏屏幕上的连续画面。极少有人会像导演拉片一样去深入地分析一部电影。

绝大多数人读书,也都只是像普通的读者一样,被动地坐在椅子上,任由书页上的光子射入视网膜。极少有人会像作者“拉书”一样,去与另一位作者对话。

然而,历史上的智者与巨人如此之多,他们的作品的价格又如此便宜(至少在中国),我们只要学会通过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对话,就能爬上他们的肩膀。

在本文中,我想给你分享一些关于阅读的知识和经验,助你爬上巨人的肩膀。

阅读的心态:爬上巨人的肩膀

我们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呢?我们是在自娱自乐,还是要瞻仰先贤的思想,抑或是继承往圣的绝学呢?

都不是。我们的目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有人可能要问,那些历史上的巨人,怎么可能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超越的呢?难道我读了亚里士多德的《尼格马可伦理学》,就能比亚里士多德更强了吗?

理论上,可以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已经死了,而你还活着。

作为死人,亚里士多德无法再进步了。他读不到穆勒和康德的书。穆勒和康德也读不到罗尔斯的书。而你可以同时阅读亚里士多德、穆勒、康德、罗尔斯的作品。你的脚下同时踩着多位巨人,当然可以比任意一位巨人要看得更远。

科学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即便是罗尔斯,也没有读过演化伦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论文。而你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读到各个领域的世界一流专家所创造的知识成果。作为活人,你当然要比罗尔斯要更强。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正义论》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巨人的肩膀也不是一天就能爬上去的。

假设你现在是18岁,有过中学打下的基础,现在正想要登上第一位巨人的肩膀。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到四年。而第二位巨人,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第三位巨人,可能需要半年。第四位巨人,可能需要三四个月。随着你阅读的作品越来越多,你会变得越来越擅长阅读。届时,你的阅读效率将大大提高。因为你脑中会慢慢建立起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信念之网,新的信息很容易和你脑中的旧信息建立密集的联系。

阅读的选择:三个匹配与四个建议

选书时,要注重“三个匹配”:

兴趣匹配:你对某个领域或话题感兴趣,那就可以优先读那方面的书。比如说,很多人对爱情感兴趣,那可以考虑巴斯的《欲望的演化》。也有不少人对辩论感兴趣,可以优先选择英奇和都铎的《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对投资感兴趣的人,可以考虑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如果你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那VSI系列中的《儿童心理学》就很合适。即便你对学问没什么兴趣,只是对斗地主感兴趣,你也可以找到很多玩斗地主的高手写的书。

需求匹配:有些知识,不管你是否感兴趣,它们都很重要。比如逻辑学和统计学,再比如教你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获取文献的书(书名通常叫《文献检索与利用》),还有教你如何做研究的书,比如利迪的《实证研究》。批判性思维是格外重要的,可参考白琳和巴特斯比的《权衡》。并且,结合你现在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你需要去阅读那些能帮助你完成阶段性目标的书。比如,你要参加一些医学方面的考试,就需要读指定的医学教材。

难度匹配:假设你目前的水平是70分,那么难度在75分左右的书,就比较适合你。60分的书,对你来说太简单,读起来没有挑战,最多只是复习已有的知识。85分的书,难度太高,读起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就放弃。而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国内的各大出版社,每年都要出版无数本书,也会引进翻译无数本书。在这么多书当中,你总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又需要读,且难度适合你的。假设你读不懂蒯因的《语词与对象》,那总是能读懂其他人写的《语词与对象》的导读。如果还读不懂,那就换一个对初学者更友好的作者写的导读。

如果你一时半会儿没有想清楚要读什么书,那我有四个建议。一是读教材,二是读经典,三是读巨人的传记,四是读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SI系列。

时常有人问我,想要学心理学、哲学,有什么推荐的书。而我总是会推荐那种再版多次的受欢迎的教材。心理学的,比如津巴多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巴斯的《进化心理学》等。哲学的,比如所罗门的《大问题》、希克的《做哲学》、柯匹的《逻辑学导论》、蒂洛的《伦理学与生活》、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等。社会学的,比如吉登斯的《社会学》。生物学的,比如约翰逊的《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形式语义学的,比如科恩的《语义学》……

除开这些兼顾趣味性和专业性的教材之外,经典始终是值得阅读的。柏拉图写的对话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罗素的《哲学问题》等。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有很多,如《老子》、《论语》、《庄子》、《传习录》等。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既需要朋友,也需要有榜样,来帮助和激励我们走上一条终身成长的自我完善之路。而历史上的巨人们,很适合成为我们的榜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一读《爱因斯坦传》、《费曼传》、《阿西莫夫传》、《冯诺依曼传》、《休谟传》、《康德传》、《弗洛伊德传》、《罗纳德·科斯传》、《赫伯特·西蒙传》、《富兰克林传》、《马克思·韦伯传》……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SI系列,截至2023年5月19日,已经有700多本书。中译本应该也有了200多本。每本书的篇幅都很简短,都是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为初学者所写。如果读书也有性价比之说,那这系列书的性价比都特别高。你只需投入极少的时间,就能获得不小的收获。

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要读什么,那你也可以参考你信任的老师、朋友、专家所开的书单,照单阅读。

阅读的流程:PQ4R阅读法

学过心理学的朋友,应该对PQ4R阅读法不陌生。在畅销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和《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的开篇,作者都介绍了这种阅读方法。它一共有六个流程,如下:

1.预习(Preview):快速概览一下学习材料,区分主次,看清结构。重点是细读目录,推敲标题和小标题的用意。

2.提问(Question):先不去阅读正文,而是结合目录当中的标题与小标题,提出一些问题。最好能把问题写下来,而不只是停留在心里。

3.阅读(Read):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习材料,使你能回答出你提出的问题。阅读时,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吸收作者提出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同时,也将问题的答案都写下来。

4.反思(Reflect):将你学到的新信息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关联。尤其是要考虑新信息当中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当中有什么需要更新的地方。

5.复述(Recite):在不依赖学习材料的情况下,试着复述学习材料的内容。可以去找一个外行的朋友,向其解释你刚刚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自己当老师给自己讲课。

6.复习(Review):在完成以上五个步骤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

绝大多数人在读书时,没有做前两步就直接跳到了第三步,还忽略了后三步。这样的学习效果很差。用PQ4R方法读透1本书,比你草草翻阅10本书,收获更大。以我的《逻辑学的语言》的第一章为例,这部分的目录如下:

1.初识论证:打开逻辑之门
1.1 初识逻辑语:你说的话听起来不对劲
1.2 论证的结构和功能:说服人们相信某个结论
1.3 论证的局限性:为什么有必要学习论证
1.4 区分不同语境中的论证:从复杂的现实对话中过滤信息

拿到这个目录,我们第一步就是仔细推敲其中的含义,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下:

1.什么是逻辑语?这是一种类似于英语、日语的外语吗?
2.什么是论证?它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什么?它为何能实现它的功能?其他逻辑学的专家对于论证的理解和该书的作者有何不同?
3.论证的局限是什么?为什么在论证有这些局限的情况下,作者依然建议我们学习论证?是否还有一些作者没有提到的论证的局限?
4.“语境”是什么?不同语境中的论证有哪些差异性和相似性?如何从现实对话中过滤信息?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你暂时还想不到该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提问模板:

1.作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其中某些关键词的定义是什么?假设作者说的合理,那这对我来说有什么用?
2.作者给出了什么理由和证据来支持他的结论?其他人有没有给出更强的理由和证据来反对作者的结论?
3.除开作者的此番论述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考虑的可能性?作者的优势是什么?作者的局限是什么?

总之,在提出了问题之后,你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样一来,你就是在和作者展开对话。有时是你问,作者回答。有时是作者问,你来回答。有时并非问答,而是单纯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引发对方的思考与感悟。对话有时候是对抗式的辩论,有时候是合作式的探究。无论是哪种,与聪明的作者对话,如沐春风,如登高山,如临深渊,各有各的收获。

假定你完成了阅读这第三步,接下来就是反思。这一步格外重要,可我无法给你更多的建议。因为我不了解你的独特的情况。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其他人不会比你自己更清楚该如何将新知识编制进你脑中已有的信念之网和神经网络。我只能给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如果你的反思能力还不够强,反思习惯也不够好,那我强烈建议你去找对你特别熟悉的师友,参考他们的建议。

第五步是复述。这一步非常关键。我建议你找一些求知欲旺盛的朋友,可以是比你年龄低一些的人,来扮演你的学生。作为老师,你要用此书为教材,教一教那些学生。要鼓励学生提问,不懂就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一来,你才能明白自己能否答上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如果你答不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你可能就得复习一下了。毕竟,你若是不能为别人解惑,那你可能也没有理解透彻。就算你能答上来,如果那本书很重要,间隔一段时间后,最好还是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阅读的忌讳:10个典型的错误思想

在阅读时,有一些典型的误区。下面都是错误的思想:

1.作者既然能出书,那一定是大牛,书上说的一定都很对。

2.作者在某处犯了一个错误,那他一定很笨,其他部分也不值得读了。

3.同一个领域只需读一本书就够了,不需要考虑其他作者是怎么想的了。

4.我应该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读完整本书。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不应该跳过,而是要死磕到底。

5.传世经典总是比当代人写的作品更值得读。

6.我要读一些普通人读不懂的书,以显得我格外厉害,赢得他人的敬佩。

7.我已经足够聪明,不需要再读书了。只有那些笨人、无知者,才需要每天读书。

8.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不需要爬上巨人的肩膀。其他人应该努力读书,我只要混吃等死就好。

9.我太笨了,问不出好问题,也学不会跟作者对话。光是被动地读书已经很难了,我不可能学会像作者一样读书。

10.我应该一个人读书,不应该与别人交流和切磋。万一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我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别人会看不起我的。

阅读的经验之谈:人生的意义与幸福

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阅读经验。

我的一些师友,藏书数万,家中如同小型图书馆。我房里没有那么多书。虽然没有细数,但总数应该不超过一万。这些书里,很多我只是精读过目录,带着问题读过若干个章节甚至段落,并没有从头读到尾。很多时候,我把这些书当作辞典。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读特定的部分。

于我而言,有六个人的影响特别大。当代的,有丹尼尔·丹尼特,威拉德·蒯因,伯特兰·罗素。古代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我的榜样,始终在激励我不断前行。尤其是丹尼尔·丹尼特,我最早被他1981年的论文True Believers所吸引,然后就开始读他的其他所有作品,还有研究他的思想的二手文献。他的回忆录将在2023年10月出版,这算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本书了。

心理学教会了我实证研究,罗素和蒯因让我明白如何“从逻辑的观点看”,丹尼特则让我明白哲学有什么用,该怎么做哲学。古希腊三贤则教我怎么做人。这些领域的知识是我的思想内核,像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都通过这些内核联系在了一起。知识的融通,总能给人带来无数快乐。

其实,我的运气特别好。三个技能和两个心态,让我走上了阅读之路。这三个技能分别是:批判性思维英语、利用全球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简称信息素养)。两个心态则是:无尽的求知欲与极强的分享欲。我学到了什么东 西,总是特别想要与他人分享。久而久之,我变得很擅长让初学者都能理解那些复杂的知识。

有些人读书,也喜欢与他人交谈。但他们的交谈更多是show off,不是分享。我与他人交谈,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有多厉害。我是真的觉得那些知识又重要又有趣,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种习惯也让我更受朋友们的欢迎。他们也很爱与我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

人人都需要朋友。亚里士多德说,当我们处于顺境时,我们需要朋友来接受我们的帮助。当我们处于逆境时,我们需要朋友来帮助我们。我们需要与卓越的人成为朋友,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卓越。我们也需要与不那么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朋友变得更优秀。《礼记》里也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没有朋友,我们就不能获得情感、物质、信息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我们也无法给朋友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许多人之所以不读书,不是因为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而是没有很强的读书动力。与一般人相比,我的读书动力确实高不少。毕竟,我要写很多书。而为了写书,自然要去查文献,要去读书。我也得给学生上课,还要组织读书会,每天都要和书打交道。有时辛苦,但也乐此不疲。毕竟,我有着较高的人生意义感。

人生的意义往往源于创造、帮助和联结,而不是消费、伤害和疏离。我的所作所为,创造了一些文化作品,帮助了一些学生和读者,并在我与他们之间建立起了联结。

我想,书籍也能让你收获更多的人生意义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你会拥有更强的创造能力,你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联结。

阅读不是万能灵药,不能解决你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有些人确实不爱读书。但这也没关系。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你与高手直接面对面交谈,或者去上课,听讲座,这都算是学习,效果不一定比阅读要差。网络上有很多MOOC课程,全都是免费的。大概是十年前,我学了五十多门课,有二十多门都获得了一个有纪念价值的结课证书。

不过,我还是推荐你学会阅读。你没法和全世界所有的高手面对面交谈,但你可以买他们的书来读。你没法穿越回过去,到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园里上课,但你可以读他们留下的著作。

有些朋友很羡慕我,说我的生活非常幸福。如果事实如此,那这份幸福其实并不是奢侈品。它不需要你有特别高的经济收入,也不需要你拥有掌控他人的权力,更不需要你拥有万人敬仰的崇高地位。只需要你去爱值得爱的对象,做值得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你也会过上意义感十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