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财产都是留给儿子?(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男性的本质和牛马是一样的,都是生产资料,是生产工具;而女性的本质和猪羊是一样的,都是生活资料,是消费品。)

这就是风俗传统相比生产关系的滞后性问题。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男性的本质和牛马是一样的,都是生产资料,是生产工具;而女性的本质和猪羊是一样的,都是生活资料,是消费品。

我这么说不是侮辱女性。你要非说侮辱,那就是历史侮辱了人性,它同时侮辱了男性和女性。

说以前的男性是牛马,是因为男性真的要和牛马一样在田里拉犁,在磨坊推磨,在路上拉车。牛马在农村比一个成年男性都金贵,人吃不上饭也不能缺了牛的草料,因为牛马很贵的,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养得起。

我小时候村里每十户未必有一头牛,我还有过去邻居家借牛的经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一出场,就是去隔壁镇上给牛治病,下雨了脱下衣服来盖在牛身上,不怕人没了,就怕牛没了。

从这个角度讲,牛马才是一个生产单位的核心,男性不如牛马。因为牛马力气比男性大,是关键生产资料。

还是《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第一桶金来自于给县小学拉砖。少安赌上全部身家举债买了头骡子,爬坡时骡子拉着车,少安在前面拉着骡子,手脚并用,脊梁像一把绷紧将断的弓,在泥泞的黄土高坡上挣命。

帮骡子拉车听起来有点搞笑,骡子拉多少斤人能拉多少斤?但这份搞笑里透着莫大的苍凉。

要是骡子累坏了失去劳动能力,全家就永无翻身的机会了。

财产留给儿子,本质上是因为生产单位是围绕生产资料组建的,所以男性当家做主,女性依附男性生存。

风俗传统都是围绕生产关系形成的。为什么要多生儿子?因为多一个儿子就多一份劳力,多一个女儿就多一张嘴。所以女性养大了最大的作用是嫁出去换一份彩礼,而所谓「传宗接代」的本质更残酷,

不过是对男性工具化的一种掩饰而已。

哪有什么「延续香火」,不过是牛不能死。

这都是生产力落后时代的产物,它已经不适应当代的生产力情况,因为化学能早已经替代了生物能。

我老家农村哪里还有人用镰刀割麦子,都是用联合收割机。我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买了手扶拖拉机,我从来没有过「牧童骑黄牛」的体验。

男性的体力得到解放,女性也不再因为体能不足而被排斥在生产分工以外。用人话说,就是大家现在都坐办公室了,都能赚工资,有的女性比男性赚的还多。

这时候家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产意义上的最小单位,结婚的目的不再只是搭伙过日子,养孩子的目的也不再是养一头劳力,现在大家有余力考虑爱情和亲情了。

还对「传宗接代」抱有执念的人,本质上都是文盲。如果他恰好识字,那也不过是一个有文化的文盲。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农耕社会。

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围绕男性组建生产单位。女性也上班,女性也有收入。

财产留给儿子还是女儿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生产资料的代际传递,它完全可以是、也应该是作为一种感情的表达。

我爱你,所以我在活着时接济你,在离世时留给你,不论你是儿子,还是女儿。

我都爱你。

想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本质上还是工具人人格。发家致富奔小康只是解放了他们对待后代的感情,不再把孩子当做牛马和猪羊,但是并未解放他们自己的人性;

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还被固有的路径束缚着。虽然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无形枷锁(在某种层面上)已经融化,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那匹套着缰绳的骡马。

我昨天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美女走到马儿面前,在它眼前做了一个套缰绳的动作,然后抬起胳膊模拟牵绳的样子,马就跟她走了。

有形的枷锁已经摘了下来,无形的枷锁还在它心头。

风俗传统有其惯性,总是会比生产关系的演变慢上那么几十一百年,移风易俗总是很难。

另外,在美女面前,牛马真是好骗。


PS: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选择,只不过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行为是错的,有的行为超前于时代,有的行为滞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