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人为什么边界感那么强?(儿时受到身体虐待的人,大多会在成年时存在边界感不明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捍卫个人边界的成功经验)

儿时受到身体虐待的人,大多会在成年时存在边界感不明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捍卫个人边界的成功经验。皮肤这一分辨自我与外界的首要标志如果被反复伤害,个体便会发展出“我的所有物是可以被他人占有或侵犯的”这一信念,此后也很难树立信心再保护自己的领域。

原生家庭是建立个人边界的起点。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忽视强调个人边界,当儿童受到诸如“被抢玩具”“被推到在地”等伤害时,只是一味地教导孩子要谦让忍耐,而不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否定了孩子的愤怒情绪,还有可能让他们丧失边界感,在压抑自己不愉快情绪的同时,逐渐无法分辨哪些行为是不合理的。

失去个人边界之后,由于不懂得拒绝、担心被别人抛弃、害怕在说“不”后被贬低,个体会变得过度顺从,希望满足别人提出的所有请求,尽管那听起来有多不合理;而当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无法令别人满意时,他们反而会产生愧疚和自责的心情,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如何设立个人边界 ?

私人庭院由围栏作为边界,房屋有水泥墙进行划分,与之相比,个人界限似乎很难确定或标识,正因如此,大多数人不清楚自己责任范围的起点与终点,也常常提出以下疑问:

“这件事真的完全与我无关吗?”
“我该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界限?”

下面几点,或许能够帮助你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感知你的情绪。
愤怒是当个体感觉自己受到侵犯时,伴随的重要情绪体验之一。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你感觉到的是爱与温暖,说明这段关系给予了你足够的尊重;与之相反的,如果关系的对方总是让你觉得被压迫,或是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而你因此常常愤怒和不安,或许这就是你需要重新考虑是否继续这段关系的时刻。

利用语言工具。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向他人传达我们的好恶。“这是我的东西”“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等态度明确的话语,是一种温和的捍卫个人边界的工具。害怕对别人说“不”,往往是失去个人边界的开始。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明确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能够帮助我们权衡其中的利弊。在选择是否要帮助他人时,我们应当考虑这是否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而非出于对别人的歉疚。要记得,最终做出决定的,永远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