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中国的科学进程落后于西方的?(人类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在各种战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是一种竞争关系;中国的大一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形成了革新的劣势)

中国新朝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人口就暴涨,人力就比较便宜,没什么人愿意投入资金开发新技术。而且新技术会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大规模起义。中国朝廷很少鼓励新技术,认为这些这些是奇技淫巧,会危害国家。除了宋朝在辽金蒙古的巨大压力下,鼓励新技术。其他朝代基本不重视。

创新的本质是资源的调动。中国以前的王朝奉行的是彻底的自由主义,政府几乎不支持任何科技的发展。西方在竞争中用政府的力量推行产业政策,实现了大发展。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政府主导。

近代欧洲分裂又战争不断,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无法模拟的场景,这种连续不断的争斗推动了军事技术、工程的进步,也推动了国内财政税收、金融国债改革,封建国家走向中央集权国家,这种拉动效应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本不存在。需求产生技术,战争关乎生存,这是科技进步跳跃式进步的最大推手。

西方人为什么可以在近代超过东方,西方人到底是凭什么快速反超的?靠春秋战国式的残酷竞争,靠美洲、印度充当大补血包与解压阀。工业革命需要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外部资源大量输入,缺一不可。

有个基本的事实:人类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在各种战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是一种竞争关系。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爆发在中国的问题,清华大学文一教授的回答是相对于欧洲长期的战乱,各国努力研发新技术,中国的发展相对稳定,周边没有同等级的对手,战争发生的频率相对低的多,也没有发生大的军备竞赛和商业竞争。而中国的科举制度也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清华大学文一教授的《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解释的比较清楚。在欧洲形成国家竞争体系以后,对火药的研究和使用,以及拥有火药的数量等直接决定了王室的生死存亡。阐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特点不是艺术与科学而是战争和军备竞赛,是全球殖民竞赛”。达芬奇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技术,而不是艺术。

西方的科学其实有两套研究体系。一套是伽利略-牛顿体系,一套是拉瓦锡-巴斯德体系,后者是解开所谓李约瑟难题的钥匙。

西方崛起其实最大的贡献是不断的战争,欧洲从未停歇的争霸战争,推动了军事装备的进步,蒸汽机所用的机床最初是用来制造炮管的,这是早期的军民融合。很多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比如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工程管实现,我们过于熟悉,所以就指责中国人不学习科学,其实在1850年以前,科学不指导技术,更多的是技术和工程的问题,完全针对应用场景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索。

欧洲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可不是民生,是连绵不绝的战争,不得不说,战争是生存问题,面对生存问题,各国舍得投入资源,从1914年之前的欧洲争霸战争到一战、二战以及冷战,这段时期都是人类科学、技术和工程进步最快的时期。

科学一开始是玩票,可以展示智商,但并没有指导技术去解决现实问题。站在17世纪这个时点,而不是19世纪时点,我们所有人很难判断,科学到底有没有用,这是不确定的。

东西方的古代人都认为,科学——没啥用。

以古代中国人的聪明务实,当然能看出早期科学大多是无关人事、操弄概念、奇技淫巧的东西。需要强调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具有改天换地的作用,是非常晚生的认知,更多是从结果倒推出的经验,究其源头大体受到文艺复兴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影响。

但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就对人类的功利影响来说,与其说“科技就是力量”,不如说“科学没啥卵用”。

19世纪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即电机的原理,当时法拉第请一批上流人士参观,在法拉第表演他的圆盘发电机时,一位贵妇人问道:“法拉第先生,这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不仅电磁感应,整个科学体系在越过发展奇点之前,对人类进程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1850年之前,可以这么说,欧洲人能过好,特别是英国人,最大的因素不是所谓科技进步,是对外战争带来的资源增量,并不是所谓内生式增长,这一点区分尤其重要。否则,1840年,英国为了抹平贸易赤字发动的鸦片战争就没法解释。1492年之前,欧洲陷入长期通货紧缩,而通往亚洲的贸易通道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本来就缺乏硬通货,最后西班牙、葡萄牙分别发现美洲金银和亚洲直航贸易路线,启动了欧洲的链式反应。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征服欲望,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欧洲一直未能形成一个成功稳定的大一统农业文明国家。相反,欧洲一直处于多个中小国家势均力敌、常年战争的状态,无法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大航海时代就像是一条鲇鱼,突破了货币和商品对欧洲的双重束缚。它让欧洲各国原本内卷的贫穷游戏变成了贸易路线的争夺战。欧洲的连续战争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战争催生了国家的形成,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等国家不断投资改进军事技术,以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如果能在战争中获胜,投资在军事技术上的回报将是巨大的。毕竟,控制全球贸易路线带来的利润是显而易见的。

在全球第一个工业棉纺织工业出现之前,商业利润回收投资的机制并不存在。纯粹的个人爱好无法带来整体性的技术进步。抢劫、战争和殖民成为欧美崛起的三个根本原因。后来的技术、科学和制度都是由这些根本原因衍生而来。

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征服欲望源于欧洲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大一统农业文明国家。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争夺战和连续不断的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催生了国家的形成,并促使欧洲国家不断投资改进军事技术。这些战争和殖民活动成为欧美崛起的基石,为后来的技术、科学和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欧因为长年的战争,促进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进步;大航海又因为资本的血腥扩张有了深厚的剩余价值积累,所谓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黑死病,黑死病帮助金融机构消除了大量债务,海量财富可以支撑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启动需要煤和铁,英国非常幸运煤和铁很近,能够以很低的成本结合在一起,启动工业革命。中国最合适的地方一个是东北,一个是海南岛与安南,这两个地区煤和铁挨得比较近。但是都远离中国的经济中心

英国的崛起真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因为英国的本钱小、杠杆大,居然能找到印度这样的大血包,不断滋养英国的工业革命。花小钱居然能让欧洲大陆不断的内斗。日本也一样,从清末到民国,中国一个巨人居然成为日本的血包,推动日本工业化,还持续了50年。一旦这些条件不存在,日本、英国就剩下本钱小、野心大了。

英国以一岛之力收上不比明清差多少的税收,同时代横向对比最强的税收水平才是人家有实力搞日不落的基础!了解一下殖民前置需求所需要推动的文化和制度、军事以及各方面的改革有多大么?

英国的税务实收很厉害,收税效率特别高,绝大部分钱都是真能进国库的,值得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学习。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英国学习,税率高达50%,总收入与当时清朝持平,考虑到日本那个时候什么社会福利没有,基本上是拼命压榨民力凑点工业革命本钱。日本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远远超过中国,如果明朝清朝这个实施这个税率,民众早反了

一些金融玄学家喜欢吹嘘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炼金术,什么发国债啦,国家信用啦,这些人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你的国债为啥能低息融资?是因为你有稳定的信用。信用从哪里来?因为你有非常稳健的税收,牛逼的现金流。而这背后,是可资凭借的征税能力,而征税能力终究靠的是现代国家机器的构建。工业化早期没有收益而成本巨大,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没有强政府维持秩序不行。

工业革命需要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外部资源大量输入,缺一不可,东方国际竞争严重不足。好一些是春秋战国、辽金宋时期,相互竞争,科技发展并不慢,但没有外部资源大量输入,过不了工业的临界点。英国在百年战争里抢劫法国,也没有工业革命,大航海后抢劫几十倍于本土的北美、印度200年,才开启工业革命,量变导致质变。

中国当年要是对外殖民,一个印度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一个大于等于中国的血包,这样的殖民收益才值得,抽象来看,当时的中原王朝相当于是算了这笔账的,朝贡体系维护地缘秩序是当时最合适的战略了。

除非中国占据南洋、印度、美洲,并且采取英国一样的政府出军、上层出钱、底层出命的人口输出,否则根本无解,过去的解释根本没有考虑基本的粮食产量问题,隔靴抓痒

古代的生产力,只能供给金字塔上极少一部分人过上勉强舒适的生活,而且这个舒适的程度也是不高的,皇帝的大部分物质享受,都不如今天的白领或者中产。这个状态下,不管什么样的明君,都没办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没办法解决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粮食产量增速的矛盾。

在古代重商死路一条,攀升工业要准备足够的粮食,而且还要调配好,否则就等着起义军被剁碎了喂狗吧。大航海能引发工业时代,就是因为新大陆提供了足够的粮食,种植园经济,大量农作物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需要几个前置条件:大量的粮食养活脱离农业的人口;殖民地大量的棉花种植场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非洲的大量黑奴成为每周南方种植园的劳动力,以支持工业化需要的原材料;通过武力不断打开的市场,成为工业化产品的输出地;这四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工业化都很难出现

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都是举国体制,英国要构建全球市场,先要过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这三关,不集权怎么发国债,不发国债怎么能进行长期战争?同时要进行生产力的高强度投资,也要将财权集中起来,同时,工业化过程中人民痛苦不堪很容易翻车,没有强政府,门都没有。工业化早期没有收益而成本巨大,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没有强政府维持秩序不行。

没有英国海军打出的全球市场,随后的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科学技术的驱动因素一开始就欧洲连绵不断的战争,源自对于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这是举国体制下进行军备竞赛。但这些技术一开始并没有民用的应用场景,瓦特的蒸汽机算是成功的军民融合,毕竟威尔金森的大炮镗床用于制造蒸汽机。在英国主导的全球市场下,任何一项技术改进,只要能促进商品生产、运输效率,就能盈利,就能不断的驱动技术进步。

实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实力壮大的英国,依靠的依然是殖民地剥削,工业并没没有带来多大财富积累,而当时英国的媒体和社会精英从未提及自由民主,也没提科学。亨廷顿早就指出近代西方真正优势是有组织的暴力,而不是其他的。

西方超越中国,是发达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必然超越,任中国自身变换什么朝什么代,都不可能抗拒,就如同原始经济文明不可能抗拒发达农业文明的超越一样。而工业文明的产生,需要许多恰到好处相互配合的条件的共同作用。中国早已稳定自洽循环、逐步走向顶峰的农业文明社会,不具备也很难自创出全部这些恰到好处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文明地区都一定能进入工业文明,事实上,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经历了“黑暗中世纪”的西欧是自己产生并走入了工业文明的,而世界上许多人类文明地区,比如美洲、澳洲、部分非洲,数千年以降,直到近代被殖民征服乃至被灭绝的时候,甚至连发达的农业文明形态都未能进入,自洽于原始经济形态了。

西方被蒙古西征打开了眼界,丝绸之路带来了大量新技术,在蒙古、奥斯曼的压力下,西方快速学习进步,欧洲爆发的黑死病与长期战争大量消耗了人口,商人必须研究新技术取代人力,大航海后各个国家为了争霸与征服殖民地,持续推动了新技术发展,谁有新技术,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以明清的体量,压根没有可以抢回本的地区。搞内部殖民,又因为组织度不够,难以压制工业化过程中的受损群众。所以说,当时西欧部分国家确实达到了局部最优,不过当历史走入下一个阶段,优劣势就又会转换了。

欧洲中小国依靠暂时的“文明代差”暂时拥有了暂时的“日不落”,但最终的真正的强大还是只可能属于那种多民族乃至多种族大一统的广土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