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似乎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当你提问“xx的本质是什么”时,大体等价于“如何精确定义xx”。

所谓“学习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学习的精确定义”。

中文有个好处,每个词都有出处,即便没有出处也可以拆成单字去查字源。

“学习”的出处是哪呢?

就是《论语》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

严格来说,“学”跟“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学,指记忆知识。

习,指实践知识。

那什么又是知识呢?

一切有用的经验叫做“知”,用语言组织起来的叫做“识”。

所以,知识放在一块,就是指可以传授的有用经验。

而你所说的“逻辑”通常是指语言的组织方式,包括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链接,他们是客观事物被高度抽象后的形式,所以也称为“形式逻辑”。

既然“学习”包含实践,那么我们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必然是,如何实践“学习”本身?

开始之前,恐怕还得帮你调整一下预期 。

“学习”快不了,过程漫长且痛苦,要主动付出努力,而且是盘旋上升的,会有瓶颈、会有平台、甚至会有先降后升。

为什么要有这个预期呢?

因为如果你把这事想简单了,很快就会遇到门槛半途而废,我下面这些话也就白费了。

所有知识的最小单元是概念,他们就像沙土,一些沙土被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土疙瘩,这是知识点。

这些土块被搅拌混合重新粘在一块变成了砖,我也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了,就叫知识链吧。

这些砖又被砌成墙,最后成了宫殿,不管中间的那些都叫什么,总之最后的宫殿就是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当然最完整的就是体系化的结构,也就是个个知识点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不同维度的链接。

链接越多这个体系也就越稳固,你在检索的时候也就有更多的标签、线索、或者关键字吧,可以快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加以应用。

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一是因为散落的知识点难以被记忆,一串杂乱无章的数字人们很难记得住,就算经过训练可以提升短时记忆,用不了几天也就忘了,但是把知识点关联起来就容易记忆得多了。

例如夏商周你记不住,但是你知道了桀纣之君和汤武革命的故事,是不是这三个朝代就穿起来了?

二是知识是要拿出来用的,有了体系才好检索,就是在脑子里找到这些知识点。

例如工作中老板让你写个战略规划的ppt,你一想战略是什么呀?

这玩意怎么下笔呀?

但是如果你知道了战略就是一级级的目标拆解,从愿景、阶段目标、3年规划、年度预算、各部门预算、项目计划、人头预算这样拆下来,是不是这个ppt的框架就有了?

甚至老板问你公司管理,你也可以在“事”的方面给他讲的头头是道?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你的注意力要从关注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转为关注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所以不停的刷头条、刷朋友圈、看各种文章事倍功半,效率很低。

你需要的是读书,读那些大家的书,最好是死了很久的大家的书,死后著作还能被传颂的,大多是历经筛选剩下来的精华 。

但是不要漫无目的、抱着猎奇的心态读书,那样跟刷抖音也就差不多了。

最好的办法是从一个现实的问题出发,然后问自己那三个问题。

是什么(概念的定义)?

为什么(目的和目标)?

以及如何做(实践)?

自己能回答的自己回答,不能回答也要尝试回答,然后去书中对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书才能发挥做大效用。

最后,当你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实践了,这是最后一步,但他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如何实践?

就像前面说的,把这些框架用到ppt里面、用到数据分析里面、用到管理上,或者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重复上面三个问题,尽量往已有的知识上靠。

所有新获得的知识点都要放进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才叫储备。

而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例如此题这一类抽象方法问题,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方式,那就是讲给别人听、给别人培训。

当你准备培训的时候,为了不在大庭广众面前丢脸也会强迫自己把三个问题想清楚,为了万无一失你会不停的追问三个问题,直到最底层。

当你能给大众讲清楚的时候,你自己也就掌握了这些抽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