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廷波克效应))

Wishful thinking的意思是:你先有了一个强烈的、隐藏的心愿(wish),它主导了你的信息搜集和思考推理,你发现结论恰好符合这个愿望,你心里平安了,但离真相就很远了。

1.举几个例子:

你被公司的政策折磨的受不了,特别希望公司拨乱反正,恰好年底要开战略会,你分析这是一次改变的契机,所以把一些重大计划放在年后,这个分析客观吗?

你现在主要的工作已经把时间占满了,但来了一个机会,是你一直特别想做的事。你特别不想放弃这个机会,然后你成功的做出了一套可以两者兼顾的计划,这个计划真的能实现吗?

你遇到一个治疗决策,做手术还是保守疗法,但你心中特别不愿意做手术,你开始搜集保守疗法的信息,发现也有不少还不错的案例,但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可以这样说,我们几乎所有重大的决策都有wishful thinking的影子在这里。下面我们简单讲讲该如何管理它。

2.原理

思维不是线性,而是环状。

v2-0440e0d2a4e754e3a8efed290f3216fe_720w.webp20221027

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从信息为起点,以分析为过程,以判断为终点。

我们真实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环状思维,我们是已有判断,然后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加强了这个判断。

这才是原始设置。

所以,一开始的那个强烈的wish,上来就主导了信息搜集,分析数据,选择理论模型的过程,就像骑上了一个“歪把”的自行车,它自然会把你带偏。

3.你没法真正的空杯

你在商学院经常会听到空杯心态这个词,大家都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屏蔽掉自我或者原有认知,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学习,分析,思考。

但这仍然是一种wishful thinking。大家知道自己的决策生死攸关,特别希望自己能客观,有了“空杯心态”这个修炼法门,正好完美匹配。

问题就是你无法真正的客观,这就是你大脑的设置。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研究了一生决策偏差的卡尼曼说,决策偏差你知道了也没用,你唯一能做的改变决策环境。

4.怎样才能改变wishful thinking的决策环境

A:问自己最近累不累,焦虑不焦虑,能量低不低

这是在检查决策状态。

决策状态越差,就有一种越强烈的想要改变的wish会出现,你的wishful thinking的可能性越大。

你可以通过睡眠状态,补偿行为,习惯行为的改变等来判断。

B:你愿意花多少钱,或者多少代价换这个决策结果

这是在检查决策情感的强烈程度。

情感越强烈,wishful thinking 的可能性越大。

当我问这个问题时,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倾家荡产,砸锅卖铁,用十年的生命等等极其强烈的语气。

Wishful thinking往往是很愿意付代价,付大价钱的,这是一个重要指标。

代价错付了也罢,耽误事才最麻烦。

你要看到你的情感过于强烈了,这会影响你的思考。

你需要直面这些情感,先和他们做一些和解。和人聊聊,把那些压在心里的感受做些梳理,你才有机会和解。

C:等你完成了前面两步,就可以找一个利益不相关的人聊一聊了

这是在讲决策流程。

因为利益不相关的人没有那么大的wish,所以相对就能帮你理性分析一些,而你经过情感处理,你也可以听进去一些了。

你没法靠着自己理性,但你可以靠着流程通向理性。

D:从人生修养的角度看

就我个人的感受,我大部分的念头都是妄念,但每周去完成的“周拱一卒”,每周去享受到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趣,它是真实的。

当生活中真实多一些的时候,强烈的wish就会少些,不自觉的wishful thinking也会少些。


   

    “愿望思维”是被愿望,而不是被事实和逻辑驱动的思考。愿望这个情感会让人选择性地接受那些符合这个愿望的事实,把事实往符合愿望的方向上解读,导致决策和行动的偏差。

本思维并不是说我们拥有美好的愿望不好,而强调的是我们已经处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仍然还抱有十分强烈的希望。

比如,作为创业者,已经连续亏本好几年,但心中的那团火苗仍没有熄灭,仍然坚信自己的战略方法没问题,并不断给自己打气,胜利就在前方,熬过去就好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没有事实判断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催眠。

或许,你会说,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熬出来的,都是再坚持最后一下挺过来的。确实,但这是万里挑一的奇迹,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出来的结果。是基于大量的事实判断,并非是盲目的坚持。

其实,当把我们把某些成功的个例当作,坚持下去的理由时,这本就是愿望思维。

 


Wishful Thinking是一种建立在人们乐于相信或者想象之上的信念,而不是建立在证据、理性或现实之上的信念。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只能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而不是基于客观的事实来进行判断。

我自己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比如:我曾经向一个大牛请教过一个研究方向,大牛说他觉得这个方向十分不好做,他自己做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突破,觉得没什么可以做的。但是如果我愿意挑战一下自己,结合一些新方向,也许可以试一试。

实际这个大牛对这个研究方向的看法是相对负面,他认为这个方向不好做,不好突破。但是,由于大部分人不太喜欢讲负面消息,所以他后面跟了一个相对温和的结尾,说如果我想挑战一下自己可以试一试。

由于我当时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意思,所以我在听的时候,就没有仔细听他前面的一半。我只听到了我想要听的后半句,就是如果我想要挑战一下自己,试试也可以。我自己后来在这个方向上死磕过几年,发现的确如大牛所说十分不好做,虽然有一点小收获,但是付出和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因此,在我们在做调研时要尽量的客观,我们的思考要建立在理性和事实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