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束缚人的点在哪?

一、没有详细的标准

最后一个是越来越卷,你卧冰求鲤,我割肉喂母,他埋儿奉亲···

举个类似的一个没有详细标准的例子:

好莱坞的政治正确,现在已经内卷到连北欧神话里的角色都得是黑人了

摊手

二、元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定死题目

大家知道,土地革命时期,王明等人拿着马克思的几句话当真理,差点没把中国坑了,为什么呢?

因为遇到了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办,但是这几句话是,马克思说的,绝对没人敢说不对

其实儒家也是这样的问题,就是拿出来一句话,没人敢说不对,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呢?天知道

元仁宗开始规定考试题目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目以后

因为第一道四书题只能从四书这四篇文章里出,四书加起来一共才几个字啊,后来到了清朝,更是规定你答题也只能从四书里边答题了。

而且还不能超纲,比如题目是:学而时习之

你回答的内容啊,不能涉及到后边的不亦说乎,也不能涉及到前边的子曰

要说:学贵时习,圣人深为人希望也。

如果提到前边和后边的内容

这就是要被罢黜的命了

这就造成,中国的文人只是研究一段话一句话甚至半句话

反正没人敢说不对

摊手

三、无法验证

自从大儒王莽治国失败,被开除儒籍以后,儒家就以“清流”为主,看不起“浊流”了。我不是不会干事,我只是看不起干事。

颇有我穷的时候,遇到好吃的不会说自己买不起,而是说我不喜欢一样的风范。当然后续我会努力想办法挣钱,比如80年代我看着亲戚家孩子玩乐高,到了21世纪,我就买了千年隼回家慢慢拼。而不是和大儒们打着看不起这些“浊流”的名义,一直都不学习做事,永远高高在上,永远不会犯错

用竺可桢先生的话说啊,就是:专究明心空见性之空谈 。而不务经世致用之实学 。沿至明末已奄奄一息 ,无复生气 。

到了清朝更是彻底完犊子了

比如你问在什么修一个水库比较好啊,大儒们会说尧舜禹,说孔孟说圣人说论语说天说地,洋洋洒洒几千言

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是,就是不说,在什么地方修水库,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

“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彼西人之学,务在穷尽物理,而人道往往缺而不修……苟取吾儒书而熟复之,则所谓光学、化学、重学、力学,固以无所不该矣。”

摊手

四、

大家知道生产时候的各种安全守则,都是按照你会犯这个错误来制定的

各种法律法规也是按照人会犯罪来制定的

规章制度也是按照人的不好的一些习惯来制定的

而儒家有一种神奇的,大家都是好人,好人就不会犯错的思想,只要修德,要什么安全守则啊

你弄安全守则就是认为大家都会犯错,既然你都认为大家都会犯错了,那么

用儒家子弟的看法来说:

儒家思想束缚人的点在于以君子的理想人格来否认小人的自私人格。
按照现代理论,人人都是自私的,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本性。因此儒家认为要追求公义,爱护整个人类,扶助贫弱,都是反人性的虚伪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邪恶用心。儒家说的君子只是儒家拿来约束权力,为了自己掌握权力的。桀纣周厉隋炀才是真性情的人,真实表现了自己的本性。
所以要否定儒学的束缚,做真实的小人,大胆的追求金钱和权力,不用限制欲望,只要对自己有利管是不是害人干嘛,他人就是地狱。必要情况下,采取欺骗暴力抢劫杀人手段都是合理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道德是不存在的,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
大胆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坦坦荡荡做盗贼骗子吧!
作者:吴金铭
链接:zhihu.com/question/47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产主义者从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恩全集(第三卷)》

摊手

五、学儒要学集儒家之大成的荀子

宋代之前,是荀子孟子的排序

宋代之后,孟子地位瞬间上升,

元代少数统治多数以后,荀子直接被甩没了,朱熹地位也开始上升

摊手


有几个关键的字眼,在读儒家经典的时候很值得注意,以下是个人所悟,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1)诚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不诚无物。

在大部分解读里,这个“诚”字被解成了人格意义上的“真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倒过来:天地呈现事物本来的样子,人的任务是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简言之,即实事是。

所以,比如儒家八目里很重要的“诚意”,表面上看是“遵守本心,不欺骗自己”,但更恰当地理解应该是一个过程: 像通过不断地磨砺和雕琢,使浑金璞玉成型,这个浑金璞玉,就是你的志向。

(2)善

许多没认真读书的人,一看到“善”,就联想到人格意义上、伦理意义上的“善良”。但儒家之“善”,其实往往是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好”,

比如论语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比如中庸里的“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又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善哉,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最后这一句,一阴一阳,循环流转,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这是的,也是(天地赋予)之性所决定的。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当然不等同于庸俗的“性善论”,更浅显的理解应该是“更好地活下去”——因为自己想活得更好,所以也希望自己的亲人活得更好,自己的同胞活得更好,所以才有“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有“自任以天下之重”,才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有“为万世开太平”。

(3)德

在大多数时候这个“德”被上升为人格意义上的或者说伦理意义上的“道德”,也有些人把它庸俗化为得到的“得”(比如对道德经的解读)。但作为《大学》第一句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三不朽”之首的“太上有立德”,怎么可能这么庸俗。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明“明德”于天下,要治国,要齐家,要修身,要正心,要诚意,要致知,要格物,要一步步来。等到盖棺论定,由后人来总结,这就是“德”,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精神,这是“德”。

荀子被收录在语文书的名篇《劝学》很值得读,其中有一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语文书里不意外地把这句“积善成德”翻译成了“要善良,有德行”,但联系上面的“善”,这句话显然很好理解——要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好的习惯就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神而明之,成就圣贤之德。

《劝学》后面还有一段很好的话,也放在这里: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综上,诚,善,德,这三个字,如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解读,都蕴含大智慧;如果按照客观唯心主义去解读,则会成为束缚人心的桎梏,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