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顶级思维?(层次思维)

「层次思维」就是其中一种。

人们常常提及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但实际上,首先要认识到的是「层次思维」。

世界的规律是分层次的,通常我们认为低层次的思维是「微观思维」,高层次的思维是「宏观思维」。

然而,在某个层次的「宏观思维」可能仅仅是更高层次的「微观思维」。

例如:牛顿力学可以视为量子力学的「宏观思维」,但相对于相对论就变成了「微观思维」。

在未确定问题层次前贸然使用错误层次的理论去解决问题,很可能得不到答案或事倍功半。

因此,区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讨论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层次,是更高层次还是更低层次。

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仅仅是「层次思维」的一个方面。

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将问题归入适当的层次。

一、什么是「层次思维」?

「层次思维」就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律是分层次或层级的,必须用正确层次的规律去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

1.为什么规律具有层次性?

有些宏观的规律是微观规律的简单加总。1+1=2,2+1=3,那么 1+1+1 必然就等于 3。

然而,并非所有宏观规律都是微观规律的简单累加,我们知道生物的底层规律是化学,而化学的底层规律是物理。

生物体中发生的事情,都可以用化学公式进行表达。

但是,如果你仅仅依靠化学公式去预测一只饥饿的狼面对一只兔子会做什么的时候,就会面对无穷的计算,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然而从生物学常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判断狼会去追逐兔子。

同样,对于某些简单化学过程,如果尝试使用物理学进行描述,将会增加巨大的计算量。

比如氢气+氧气变成水,在化学中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但如果你试图用物理学中的四种基本力和量子力学来计算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过程,可能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来计算,才能弄清楚每个原子的运动方式。

所以,生物学并非化学,化学也并非物理。

我们不能仅仅基于基本原理的先后顺序,就将不同层次的问题等同对待。

规律具有层次性的原因在于,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律可能面临着复杂性之墙,或者涉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在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用相应层次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

试图用高层次的规律解决低层次的问题或用低层次的思维解决高层次的问题往往困难重重。

2.层次的高低是否代表好坏?

虽然我们谈论高层次和低层次,但这里的高低只是为了方便形象的理解,而并不是指层次本身是有好坏关系的。

高层次思维不代表高超,低层次思维不代表低级。

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思维去解决,面对一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认清这个问题到底属于哪个层次的问题。

宏观问题需要宏观思维,微观问题需要微观思维。

正如王兴所说:「如果分类做得足够好,正确的决策会自动浮现。」

做好分类,可以明确问题属于哪个层次,应该采用哪个层次的思维来解决,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层次思维」的瓶颈

高层级的思考往往需要大量的低层级事实和逻辑推理。

如果其中存在事实错误或逻辑错误,高层级思考的结论往往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仅通过大脑思考而不借助纸笔等辅助工具,能够理解的思维层级必然受到限制。

主要原因是:

(1)许多高层次的复杂数问题需要使用大量低层次概念进行描述和解释,而人类的工作记忆能力是相当有限的。

(2)人类思维容易固化,如果不通过自我反省,很难发现推理过程中由于思维僵化导致的错误。

(3)人们更习惯用系统 1 进行思考,但系统 1 容易产生许多思维偏误。

二、「层次思维」的应用

1.将问题归纳到恰当的层次

举例而言:短期股价、长期股价和股票市场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短期股价主要反映交易结果,核心关注的是短时间内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

长期股价则不同,尽管长期股价是短期股价的累积,但观察长期股价走势不能仅采用短期交易分析方法。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意味着长期股价走势的本质在于公司成长,长期股价的变化主要与公司长期业绩息息相关。

格雷厄姆说:股价短期看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器。

这就是运用层次思维去分别看待短期股价和长期股价。

而股票市场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

股票市场的走势是所有股票走势的汇总,但是如果你想买沪深 300 指数基金,并不需要把 300 只股票全部分析一番。

因为沪深 300 基金覆盖了中国流通市值最大的 300 家公司,基金的走势主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资金供给和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水平相关。

而其中的某一家公司到底运营得怎么样,影响并不大。

因此,研究短期股价、长期股价和股票市场,其实是三个层次的三个不同问题。

如果混淆了层次就会混淆方法,最终往往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2.不同层次的思维无法直接对话,有效的沟通应该明确对话所处的层级

有一天我在一家公司的会议室开会,参会的九个人穿着西装,讨论着上市并购等金融业务。

这时,一只甲壳虫爬了过来,它爬上了会议桌,穿过了电脑,然后飞到了写满商业计划的白板上。

我当时在想,这只甲壳虫体积如此之小,与人相比差距数万倍,为何它能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如此自在?

它爬到写满商业计划的白板上,白板上的复杂内容让九个人类头疼不已,而它却如此逍遥自在?

关键在于人类和昆虫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理解的「层次」不同。

对于一只甲壳虫来说,它的生存系统需要能够识别食物和威胁,它的所有感知、行为和神经系统都是建立在与它生存系统相关的层次上。

对它而言,最严重的生存威胁来自于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因此它不会刻意躲避体型庞大且行动缓慢的人类。

而人类凭借理性和智慧建立起来的语言、逻辑、金融系统,对于一只甲壳虫来说更是完全超出它的生存系统考虑的范围。

人类与甲壳虫无法沟通,就如同思维处在不同层次的人之间无法沟通一样。

一次有效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双方对问题层级的共同认识上。

对于关注短期股价层面的人来说,讲「追涨杀跌」是合理的。

对于关注长期股价层面的人来说,讲「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是合理的。

对于关注股市层面的人,讲「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是合理的。

但是这些人如果以自己的标准去和别人对话,往往就是对牛弹琴。

用自己所在层级的策略嘲笑别人是不对的,用错了策略的层级则是灾难性的。

3.标准化可以增加层次,并提高能力的边界

标准化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和减少记忆量等机制帮助提升不同层级的效率、提高能力的边界。

(1)分工合作

标准化的优势之一在于实现不同层次间的分工协同。

比如,一个计算机系统,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是①元器件②模块③组件④系统。

想要优化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最好的办法不是重新设计一台计算机,而是每个层级的参与者专注于改进本层次的功能。

例如,整机制造商可以通过采购更优质的 CPU 和更卓越的内存来提升计算机的总体性能,但若他亲自深入研究并改进每个元器件,则得不偿失。

这些优化过的 CPU 和内存之所以能兼容现有的模具,是因为所有人都遵循了统一的标准接口和技术。

标准化使分工协作成为可能,让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专注于改进自己的产品。

尽管英特尔拥有众多型号的芯片,但它们的接口均已标准化。

因此,当主机制造商设计计算机时,无须为每种芯片型号单独打造一个模具,从而节省了大量成本。

这使得主机制造商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中。

即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也很难从每个元器件出发去改善计算机性能。

但是有了标准化和基于标准化的层次提升,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改进系统某一层次的某个部分,参与到计算机系统改进的整体过程中。

(2)降低记忆负担

标准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基础内容的记忆负担。

通过增加信息的层级,在极少的基础元素上实现高度复杂的功能。

以英语为例:

英语中常用的单词数量达到数万个,设想一下,如果所有英语单词都用一个象形图案表示,那么一个人要进行复杂表达时需要记住数万个图形,这样一来,能够读写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文明的进步将变得遥不可及。

然而,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仅仅是学习 26 个字母。

26 个字母构成了英语的第一层。

尽管 26 个字母很少,但是可以组成几百个标准化的词根、词缀,构成了英语的第二层。

词根、词缀又可以组成上万个单词,构成了英语的第三层。

单词可以组成无可计数的句子、段落、文章、书籍,从而可以表述无限的概念、逻辑和思想。

标准化的基础元素,可以更容易构建出多层次的结构,通过增加层级,可以在只增加有限的记忆负担后,实现高度复杂的功能。

从 26 个字母——几百个词根、词缀——上万个单词——无数的句子。每一个层次的理解都能帮助下一个层次的学习,最终实现无限的意思表达。

说到象形文字,可能有些人就联想到中文了。

可能觉得中文不就是需要学习几千个各不相同的图案来表达意思吗?

实际上并不是。

汉字中常见笔画只有 28 种。

而这些笔画又会进一步组成 53 个常用偏旁和 250 多个部首。

只要记住这 300 多个偏旁部首(记忆量类似于英文的常用词根词缀),就能组合出大多数常用的汉字。

4.正确的分层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标准化和分层,将无限的表达能力压缩为有限的标准化组件。

在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识别层次和顺序进行学习,也能提高效率。

(1)把学习目标分为几个里程碑事件

希思兄弟在《强力瞬间》中提到,将一件事情分成几个有明确标志的里程碑,每完成一个里程碑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这些里程碑其实包含了不同的思维层次。

例如,学习西班牙语可以分为五级:

①能够在餐馆里用西班牙语点菜(可以使用简单的词汇);

②能够用西班牙语和出租车司机进行简单对话(可以使用简单词汇组成句子进行日常对话);

③看一张西班牙语报纸,至少能够理解其中一个新闻标题(可以进行简单单词的阅读);

④能够看懂西班牙语儿童动画片(可以通过听力理解简单的句子和段落);

⑤能够读懂一本幼儿园级别的西班牙语书(可以进行简单的句子和段落阅读)。

通过逐步提升的层次,不仅减少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DiSSS 学习法中的解

蒂姆·费里斯提出的 DiSSS 学习法中的 D 就是 Deconstruction 解构。

学习应该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将复杂的东西分解成最简单的部分。

例如,一个外国人学中文,最好的方法是先学习常用的 200 个偏旁部首,这些部首既可以表音,也可以表意。

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一些通用的模式单独形成一个层级,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3)思维模型

《穷查理宝典》告诉我们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但在学习这方面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需要学习多少个思维模型才能算是合格呢?

经过我的探索,我将学习思维模型的过程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是「模型阅读者」。

《穷查理宝典》里,查理·芒格认为大概掌握 100 种左右的思维模型,便能拥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洞察力。

网上有很多文章标题起得很诱人,比如《查理·芒格的 100 个思维模型》,给人的印象是看完这篇文章便拥有了查理·芒格的智慧。

当然,这些人把文章看完后,虽然不明觉厉,但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模型,最终并没有什么进步。

第二个层次是「模型收集者」。

这些人会花时间收集和整理思维模型,形成一个模型收藏夹。

一些人会把不同来源看到的思维模型整理到一起,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录。

然而,如果收集的模型过多,时间过长,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获得太多提高,甚至许多模型都已经被遗忘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常使用自己收集的思维模型。

第三个层次是「模型使用者」。

这些人将收集的思维模型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虽然他们可能不够熟练,每次使用时还需要打开模型库、找到具体场景对应的模型、输入模型参数、得到结果。

在特定场景下,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模型,做出的结果就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

然而,如果需要结合多个思维模型来作出判断,一步步地拆解每个模型可能导致无法得到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只能通过纸笔进行计算,而不能通过大脑进行思考。

第四个层次是「模型掌握者」。

这些人能够掌握一些模型,形成了「肌肉记忆」,当看到适用的场景时可以立即调用模型作出初步预测。

然而,由于掌握的模型还不够多,难以同时使用多个思维模型作出决策。

最后一个层次是「模型综合者」。

我认为查理·芒格就处于这个层次。

这些人已经通过长期的使用让思维模型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或者说「组块」,可以同时调用多个模型作出决策,而不像模型使用者或者模型掌握者那样,只能一次调用一个模型。

只有达到这种条件,多元思维模型中的「多元」才能得到体现,多个思维模型才能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查理·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 效应」。

三、如何提升思维的层次?

《卡片笔记写作法》告诉我们:写,是我们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最好的催化剂。思考既要在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为什么写作有如此大的帮助呢?以下是三个理由:

1.写作有利于突破工作记忆的瓶颈

不写作,就不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 ——卢曼

工作记忆是大脑处理问题的「内存」,但是这个内存的空间非常小,每次只能同时处理 4 个组块。

组块可以理解为你已经掌握的模型。

例如:「杯弓蛇影」。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内涵,对他来讲,每个汉字就是一个组块,记住这个成语需要四个组块。

如果你已经熟悉了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就是一个组块。

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处理不止 4 个组块的问题,这时候必须打破大脑的「内存」限制,通过将组块外显化,才能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

外显化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笔记的形式,把需要用到的组块写下来,让你可以突破「内存」的限制,同时使用多个组块进行思考。

另一种方法是进行写作。

因为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意味着你没有理解。

写作的过程可以逐步理解和吸收复杂的问题,将原本属于不同组块的内容合并形成一个组块,从而能够处理更加深度的问题。

没有外显化的过程,就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一个故事也能告诉我们,他是如何通过写作进行思考的:

一位历史学家采访理查德·费曼的过程中看到了费曼的笔记本,他说非常高兴能看到「费曼思维过程的精彩记录」。

「不,不!」费曼反驳道,「这些不是我思维过程的记录,它们就是我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我的思维活动都是在纸上进行的。」

「好吧,」历史学家说,「你在脑子里完成工作,但把它记录在纸上。」

「不,这不是记录,这就是工作过程。我需要在纸上开展工作,这就是那些纸。」

2.写作有利于反省

「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只不过到八十岁才埋葬。」

1990 年,科学家发现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口味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但是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期,人们的口味就固定了,只保留原来的味道了。

对音乐和政治的偏好有同样的窗口期,基本上到了 30 多岁,人们对音乐和政治的偏好就不再改变。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很容易僵化的,而自己却不知道

但是写作可以让你像别人看自己一样去客观地审视自己,从而发现思维中的僵化,有利于自我反省。

3.写作是系统 2 的思考

「写作本身可以让人发现事情的漏洞,直到把东西写下来,我才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并且我相信,既使你充满自信,在你开始构思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故事的时候,你也会想『哦,这可能不正确』 ,然后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Carol Loomis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介绍,人有两个决策系统:系统 1 和系统 2。

系统 1 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系统 2 是需要运用注意力和推理的。

人们习惯用系统 1 来进行思考,因为系统 1 快速、省力、自主。

但是在作出决策、分析、判断的时候,系统 1 自身固有的种种偏误,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

写作比口头表达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有些不合逻辑的事情,说出来也许感觉振振有词,写出来的时候却会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再去反复审视,就很容易找出来有问题的地方。

因此,写作是在使用系统 2 进行思考。

4.因此,写作可以提升思维的层次

「纸上的笔记,或电脑屏幕上的笔迹并没有让当代物理学或其他种类的智力活动变得更容易,而是让它成为可能。」——神经学家尼尔·利维在《牛津神经伦理学手册》中如此总结十几年的研究。

综上,写作有利于提升工作记忆、有利于反省、是系统 2 的思考。

写作有利于提升思维的层级。

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很多「看似」不错的想法。

如果不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人很容易就停留在想法本身的层面不断的回顾、循环,然后陷入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

只要把这个想法写出来,就可以检视一下这个想法是否会出现「见光死」的情况。

另外,真正的好想法也可以成为后续想法的基石。

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工作记忆空间的限制,一直在一个地方原地踏步。

写作是提高思维层级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1.世界的规律是分层次的。

2.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是把问题归纳到恰当的层次。

3.不同层次的思维无法直接对话,有效的沟通应该明确对话所处的层级。

4.标准化可以增加层级,并提高能力的边界。

5.正确的分层可以提升学习效率。

6.写作可以提升四维的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