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班后的时间都用来刷手机,对人生对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节律混乱,周期变短,价值观割裂)

有,且你目前的好多“消极状态”都跟这件事有关。

生理上,发光物在日落后会通过光线对眼球细胞产生影响,导致人体无法进入正常节律,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是先失眠,然后依靠互联网来缓解失眠的痛苦——实际上正是由于你在日落后频繁使用显示设备,才导致你节律紊乱而无法进入睡眠周期,除了光线影响,信息环境也容易引起人紧张或者兴奋,同样干扰睡眠节律。(如果是未成年人,还会影响身高)

——这方面你可以尝试一下买一个黄光的台灯,然后买一些纸质书,或者说做手工来娱乐。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很快就会恢复生物钟节律,到时间就困。完全不是玩手机那种脑子都发紧了,还是没有睡意的状态。

其次,手机能缓解我们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不间断的外界信息输入,来诱骗我们的大脑。让大脑认为我正在探索外部环境,在外部信息输入的时侯,人脑焦虑感会比较低——但问题是,你在真实的自然环境探索,你得到的信息是一个整体相关的连续信息。而你从手机得到的是完全不相关的破碎信息,这些信息因为你在不停的玩手机,甚至没有时间去“归档”,人脑不是看了东西就能记住的,它自己还要整理,睡眠和做梦就是人脑对短期记忆进行整合的过程。 太多的碎片信息会导致你大脑无法在清醒的时侯产生清晰的决策,方向,动机。会影响你在真正需要自己做事的时侯无法发挥自己本身的思考能力。

然后,大家都知道短期激励这个概念。比如短视频,可爱的小动物,逗趣的表演,漂亮的异性。短期激励会让你的大脑无法再承受延迟满足,正常来说我们做一件事,期待结果的到来,是个很充实的过程。但短期激励会导致你无法忍受结果不能马上实现,它本身就是商业设计为了让你增加投入和消费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要以为我不花钱就没事——对待工作学习,对待感情关系,你的忍耐会下降到接近于无,你特别容易生气,凡事要求第一时间就表现出顺利的特征,否择自己就应激,这就是短期激励一个最基本的伤害,还有很多长远的伤害。

比如不是经过自己探索,而是海量输入的短期激励会影响我们的价值体系,我们的价值体系来源于对生产环境的观察。本身你的生产环境就是你的个人生活环境。而互联网把你的观察参照系扩大到了全球,你的价值体系就会按照全球范围较高的标准来产生。它会和你的实际生活产生割裂,导致你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无法重合,而这是大多数心理疾病的起点。

大家不要认为我们人天然的追求名车名牌漂亮的伴侣和大house,我们人天然追求的只有生存的延续。而这个东西在现代是没有难度的。我们心理向往的美好生活,其实是一种精神扩张的替代性需求,它不是必然的,它是偶然的。替代需求在一部分人身上,并没有发展成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比如文艺史实在、哲学爱好者。 但更多人因为受到主要的信息传播环境:商业流量环境的影响,替代性需求就是追求物质,那么如果你的替代性需求因为你的娱乐环境而脱离了你的实际生产生活环境。你就会陷入剧烈的崩溃和痛苦。

另外刷手机(上网)还有一个深层次的人格影响大家容易忽略。我们在浏览信息的时侯,通常表现为“认同,反对”这种二元倾向,主要是因为现代人每天看的东西太多,你要决策的内容仅一天就超过古人一年。你不能对一个信息投入太多的思考。所以你想要快速分类,即根据自己的情绪、阅历和直觉,快速的把信息划分为喜欢和讨厌,出发点是提高效率。

但问题是,我们人的好恶本身,其实是对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认同。而一种类型的生产方式是一定会剥夺与它矛盾的所有社会的多元化表现的,很简单的道理:一种道理或者一种技术要极致的发展就必须统一所有参与进来的人的“态度”。而认同一种生产方式的本质——

就是你会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

比如说你认同“女性就是要化妆,这不仅是社会优势,也是自我修养”,那么你就因为站到了这种生产力之中,你主动丧失了天然具有的,我就不化妆的自由。

我们认为我们在找到一些“信仰,规则”实际上我们每找到一个规则,我们就相对的会放弃一些自由。

而过度的刷手机,你会在信息的交替中不断地“拿捏,塑造自己的生产方式”。于是你的天然的个人自由会不断的坍缩。最后你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声音,你会开始攻击其他所有想表达自己自由的人。

大家猜猜,今天此刻,这么愤怒的互联网是怎么来的 ?我们可能认为网络拯救了我,给了我多元世界——其实正相反,网络通过向你传达特定的生产模式(道德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模式),逐步把你天然的“自由意志”夺走了。

引起了你的人格变化。

不要小看玩手机,手机只是一块零件,但它背后是整个工业化社会对人在进行持续的塑造和影响。你认为你玩手机是在主动的取乐。

但你想过没有,你在和什么东西“博弈”?它是你一个普通上班族能战胜的吗。

还是说,它最后同化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