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在1967年25岁的年纪时,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动物实验,可能我们很多人都知晓,叫做「习得性无助」。

实验的操作很简单,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它电击,由于笼子关着,不论这个狗怎么挣扎、叫喊、乱蹦乱跳、试图逃脱笼子,都无济于事。

这样反复几轮下来,狗的意志力被击垮了。

于是,实验者把笼子的门打开,蜂音器一响,还不等电击出现,狗子倒地发出呻吟和颤抖。

笼子的门已经打开了,可是狗子已经「习得了」这种「无助」的感觉,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暴击一般的体验,已经成为了它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信念。

他不知道,笼子门外的世界,是没有电击的,蜂音器响不响,都可以逃脱电击。他或许也知道,但他不相信这件事。

这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这个信念的形成。

这个笼子,是这个人从小成长的环境。

一对充满压迫、控制的父母;一个总是争吵、歇斯底里的父母和支离破碎的家庭;总是充满暴力、威胁、极度侵犯的养育环境;总是被忽视、内心感受不被听见的家庭环境;……等等

每个人感觉到的「不美好」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但那个「不美好」如果是一个笼子,一个人的0-18岁,无法自立根生、无法独立生活,他需要一个养育他的家庭,需要一个成年人给予他爱和资源时,他在一个无法逃脱的处境中。

如果这个处境里,有电击。那么那个被暴击的「无助感」会被习得,成为内心里一个坚固的信念——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当成年以后,笼子打开了,你可以拥有广阔的世界,但当蜂音器一响,你还是会颤抖、呻吟的倒地——觉得「我不配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