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英语才能达到看懂英文原著的水平?(不要制定看懂英文原著这种模糊的目标;只有能执行的任务才是行为,只有能完成的计划才能算目标。因此在设计目标时,一定要量身定制,基于自己的需求,掂量实践度,用能执行的任务作为完成计划的行为,利用行为实践实现目标)

今年读了一本书,《福格行为模型》(Tiny Habits),起初只是Goodreads数次推荐到我时间线上,看见评分不错就找了读下。就读了前三章,被惊艳到去查作者信息,才知道是斯坦福行为设计院实验室的主任,Instagram的创始人是他的学生,可以说抖音、tiktok这类爆款互联网产品都沿用了Tiny Habits的行为设计模型。

书里重点讨论了关于目标设置对行为的影响:

目标,本身是工厂用语,必须完成的计划才能作为目标,设定目标就必须完成,延误或者进度不达标会伴随损失跟惩罚。无论是工厂的生产目标还是销售目标,都是基于数据、经验,精细设计的结果,是必须达成的任务。

当目标这个概念慢慢拓展进入生活场景后,它更接近于灵感、方向的感觉,新年目标,健身目标,学习目标,往往都是广泛而模糊的计划。

比如新年目标是减肥,存钱,改善睡眠,它更接近一个方向、启发、零感,默认就是不一定能完成,更像是是一种期待,愿望。

人对目标的拖延,延误,正是基于这种模糊、不确定性,愿望式的目标设计。

比如问题里的目标:看懂英文原著

从行为设计科学的角度,只有能执行的任务才是行为,只有能完成的计划才能算目标。因此在设计目标时,一定要量身定制,基于自己的需求,掂量实践度,用能执行的任务作为完成计划的行为,利用行为实践实现目标。

从行为设计的逻辑,看懂英文原著,要拆解成更具体的需求:

  1. 需求是读non- fiction还是读小说;
  2. 需求是读什么主题的英文书,自己在此主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量积累;
  3. 需求是看懂到何程度,能理解大致意思,还是要精读至学习掌握的程度。

在设计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实践度设计确保自己能执行的目标:看懂英文原著,不如精确到问题里提到的看懂How to Read a Book这本书

当目标是精确的目标时,捧着此书:

  1. 是生词太多影响阅读,就可以提升词汇量先;
  2. 是不能理解从句的逻辑,就可以先重点学习下语法。以精细的目标去设计学习目标,语法会展开成若干个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遇到为难处求助时精细的描述是具体的那一个语法点自己感到为难,更能得到支持。如果宽泛模糊的提问如何学好语法,必然又进入拖延的循环。

学外语,最普遍的一个错觉就是:把一切问题都当作是语言问题。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脑内的声音无论是速度还是流畅度都远远大于嘴巴的真实表达,因此我们看到朱军主持节目,脑内重复的声音能轻松模仿,觉得舞台上那些口吐莲花的辩手也不过如此,仿佛自己也能胜任。可一旦麦克风递给自己,从脑内声音换到真实表达,立即要结结巴巴的尴尬。

母语如此,外语亦是如此。

母语有日常表达互动的经验,我们知道嗓音跟口音的区别,我们也能区分语言习惯跟流畅度的不同,可陡然进入到缺乏互动经验的外语,我们很容易基于脑内声音的感知失真,会把一切问题都归为语言问题。

其实更多的是知识储备跟兴趣、生活习惯的问题,对经济学不感兴趣,捧着一本英文论文集,必然单词都认识,连在一起了却都不认识了,不是语法问题,是知识储备的问题。

一定要先考虑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精确制定(我觉得Tiny Habits就值得作为目标),当目标从看懂英文变成看懂这本书时,问题会从一个模糊的大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微型小问题,认真对待那些小问题,如涓涓细流,最终汇到一处,慢慢实现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