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什么不能成为高中与大学的必修课程?(因为哲学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分支——逻辑学,逻辑学学多了的典型特征:质疑既有的一切;从统治(治理)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希望在下的人少质疑、少问为什么而埋头苦干)

因为哲学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分支——逻辑学(包括另一分支语言哲学[1],逻辑学学多了的典型特征:质疑既有的一切(追求合理合法性+论证推理),质疑你在应试教育阶段接收的一切「教化」,质疑你在家里接收的一切「教导」,质疑你在社会中接收的一切「明规则(或潜规则)」。从统治(治理)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希望在下的人少质疑、少问为什么而埋头苦干。

为什么、凭什么封C?
为什么封C后有一部人的生活并未受影响(而「我」却被施加诸多限制,以致在物资充裕的太平盛世竟没有饭吃)?
改开后获利最大的人群是哪些?他们的画像怎样?
为什么上面要掌控媒体?媒体有什么用?媒体为谁而服务?
什么是外·宣与内·宣(针对他国与本国、他人与自己人)?
为什么有些人能使用外网(有些人不能)?为什么有些人一直能看带颜色的东西(有些人这么做则涉嫌违法)?
为什么要「爱国」?各式「爱国」带来的利益分配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学校的机制要如此安排?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儿育女」?「房价」为什么这么贵(产生的利益是怎样分配的)?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阶级」?国家社会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要工作?什么是分工?什么是民族?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什么是经济?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制度?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思考?
什么是人?
什么是好的人生?

至于哲学的另外两个分支——(基于本国立场的)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加上历史、语文,却是塑造人的利器——传播统治经文(指导、主导思想)+培养合格(计划中)的公民。

大学之后再来学「逻辑学」(见识更多包括对立的资料与观点),此时的危害相对来说已经很小了——大部分人的立场与认知基本已被定型


我的哲学入门书(74部)》:

芝诺的追随者[2]说:「逻辑学是哲学之骨,伦理学是哲学之肉,物理学(广义)是哲学之灵。」故纸君补之曰:「语言哲学(语言学、符号学)是哲学之血,血液沟通骨、肉、灵。任何学科、学问只有通过广义的语言、符号才能表达或记录,通过语言、符号哲学思想才能外化成可见的形体(白纸黑字)。因此,欲通哲学则必了解语言、符号本身的性质与规则。」
哲学研究者其实就干一件事——表达观点(追问、澄清并下定义)。表达观点必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清晰地表达观点——符合逻辑;思想与文字(语言符号)要一致。即语言哲学(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是哲学之技术根基。键(时)政者谈论社会时事涉及政治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而这些就是哲学中最简单(我认为)的分支,距现实生活最近,对普通人最友好,论证思辨更少,抽象理论更少,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实践性科学」(伦理、政治是要付诸实践的,在行动中彰显定义——如何为群体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是好的生活)。